第八百七十八章 重返东京(三)-《重生曼哈顿1978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“好吧~”

    波丽有些无奈的苦笑了下,从自己刚买的评价商店早餐包里拿出一杯果汁,坐在办公桌后面皱眉思索片刻后,向罗森洛说道。

    “莉莉丝最近代表茱莉先生进入了通用电气公司董事会,作为代理董事全权负责一切日常事务。”

    “今晚,她要在广场酒店举办一次晚宴,邀请了许多大公司的董事和高管,还有一些华尔街投行和银行的朋友们。”

    “因为在下周二,通用电气公司要发行一笔三年期债券,票面利率为124%!”

    波丽放下手里的果汁杯子,双手十指交叉放在桌上,看到罗森洛眼里已经有了心动之意,微微点头笑道。

    “如果你能借到比124%利率更低的三年期借款,我可以帮你找莉莉丝,让她想办法给你挤出一些份额。”

    罗森洛眨着“红眼睛”想了想,神情自若的说道:“可以,我买!”

    “。。”波丽静静地看了他几秒,很满意的点头道。

    “你们俩先回家休息吧,我会提前联系莉莉丝。”

    “好的。”

    “木头人”罗森洛没有任何废话的起身走出了办公室。

    刚才一直保持的阿尔托,起身走到波丽对面,用手扶着桌面犹豫着问道。

    “你爸爸和卢迪他们是不是要从夏威夷回来了?”

    “是啊,你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见他们了吗?”波丽看着阿尔托,故意调侃道。

    “额。。”阿尔托咧着嘴笑了笑,眼神有些飘忽的望向别处。

    波丽笑着走到他旁边,用力抱了一下他的肩膀,安慰道:“我说过的话没有忘记,别担心。”

    “等我爸爸回来了,我会让他牵头组织一次家庭会议,给你再争取一次机会。”

    “嗯!”身上酒气还没散去的阿尔托,用力点点头笑了。

    波丽凑近他的身上闻了闻,满脸嫌弃的锤了他一下,斥道:“从今往后,没有我的允许如果你再这样喝酒。。小心我揍你!”

    “明白!”

    “绝对不会有下次!”

    “哈哈哈~”波丽和阿尔托相视大笑。

    ---

    岛国,东京。

    夜~

    世田谷区,小田急线沿线附近鳞次栉比的高级住宅区内。

    晚餐后。

    大卫帮助曼琪姐姐挑好了房间,便从楼上来到楼下的客厅里,向岩崎直上和卡内斯摆摆手笑道。

    “久等了两位,我们继续?”

    “好的。”岩崎直上伸手拿起话筒,拨出一个熟悉的号码,向大卫说道。

    “晚餐时,我们的对话已经向我父亲说完了,我们继续刚才的话题接着聊。”

    “ok!”大卫走到电话的另一边坐下,看到岩崎直上和电话对面确认之后,按下免提,他也向电话另一端的岩崎老头客气的打了个招呼。

    可让他有些意外的是,电话对面传来一个年轻女孩儿的声音。

    “您好,科尔曼先生。”

    “我是岩崎直上哥哥的妹妹,岩崎绫濑。”

    “哦。。你好,岩崎小姐。”大卫听到对面女孩儿的英语口音很正宗,向岩崎直上耸耸肩笑道。

    “刚才我们在餐桌上,简单聊了关于汇率定义的问题。”

    “现在可以开始了吗?”

    “好的,麻烦您了。”

    “呵呵~”大卫习惯性的用手搓了搓下巴,忘了一眼抱着笔记本准备记录的卡内斯,深深吸了一口气,说道。

    “汇率是经济学里面最基础,也是最复杂、最难被定义的问题之一!”

    “直到今天,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也没有被完全解决。。”

    “现代经济学对汇率的普遍定义,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。”

    “比如,一米元可以兑换二百日元。”

    “但如果要深入探讨一下汇率是如何被确定下来的,就必须先了解它的复杂定价过程。”

    大卫说着,从兜里掏出一个小本本和钢笔递给岩崎直上,示意他可以随时做记录,笑道。

    “今晚我们的时间很充裕~”

    “所以我就先从汇率开始,向大家介绍几种易于理解的汇率定价逻辑,再把它拓展开讲一下。”

    “首先,让我们来做一个假设~”

    “我这个米国人第一次来到岛国旅游,需要兑换一些日元作为日常消费使用。”

    “那么决定了米元与日元汇率的关键因素之一,就是两国都拥有的商品价格的差额,即是米元与日元的汇率。”

    “比如,在米国购买一串香蕉需要2米元,在岛国购买它需要400日元。”

    “那么两国货币的汇率为1200。”

    “香蕉,是用来衡量两国货币购买力的一般等价物。”

    “而这套购买力平价理论,最初是在1802年,由英国经济学家亨利·桑顿在其著作《大不列颠票据信用的性质和作用的探讨》一书中提出的。”

    “这本书到如今仍被认为是经济学历史上一部伟大的经典著作,作为当时仅有的几本著作之一,它比同时代其他著作的水平要高得多。”

    “书中解释的许多经济学原理,至今依然被看成信用体系和货币理论的精髓。”

    “也正是亨利·桑顿的这本书,为他奠定了中央银行之父的美誉。”

    大卫说到这里,看到卡内斯用笔把这本书的书名快速记录下来,故意停顿了几秒后,说道。

    “亨利·桑顿在编写《大不列颠票据信用的性质和作用的探讨》一书的时候,对他所处的那个世纪的历史,做了一次改变了经济学发展史的有益回顾。”

    “从1700年1800年,英格兰共经历了多达19次经济危机。”

    “在这19次经济危机中,每一次危机后,经济都能够做到自我复苏,而且多数时候经济在复苏后,又会恢复到更高水平的稳定状态。”

    “只是每次的经济复苏期都只有几年时间,随后又会发生新的危机,并再次摧毁经济~”

    “而后又自我复苏,如此循环,百年间重复了19次。。”

    “造成这一切的根源,直到现在仍然众说纷纭,没有完全统一的解释。”

    “不过~”

    “我今天想试着从另一个角度,和大家共同分享一下这段异常精彩的历史!”

    “。。老板!”大卫的声音在这里忽然停下来,被小秘书玛姬打断了。

    小秘书玛姬有些局促的从客厅外跑到大卫身旁,在他耳边低声说了几句后,准备扭头就跑。

    大卫看到她像个胆小的“兔子”一样跑远的背影,有些哭笑不得的大声喊道。

    “玛姬,你别上楼了,回来帮我做一下记录!”

    “啊?”

    “哦。。”小秘书玛姬听到大卫的喊声,猛然回头愣了几秒,表情茫然的应了一声,走回到大卫身旁坐下,低头竖起了耳朵默默看着地面。

    大卫对这段“小插曲”向岩崎直上笑了笑,没有解释什么,继续说道。

    “bannoe(钞票),是我们现在的纸币名称,也可以被译为银行券。”

    “银行券的发行主体是银行,所以它是伴随着银行的产生,而产生的。”

    “在16世纪下半叶,英国开始出现了baner(银行家)一词。”

    “当时的baner指的是一些专门从事不同金属铸币之间兑换的商人们。”

    “但是在纸币真正的出现前,货币全部都是金属铸币,携带很不方便,储存也不安全。。”

    “尤其是对一些从事商贸活动的商人而言,带着大量金属铸币无疑是一个负担,也在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交易风险。。”

    “因此,人们会找一个安全的存放点,把金属铸币寄存在那里~”

    “比如,英国皇家铸币厂旁边的伦敦塔,就是一个较早的金属铸币寄存仓库。”

    “不过在1640年,当时英国国王查理一世,因为财政枯竭强行占用了伦敦塔里人们存放的的12万英镑金银币,后来经激烈抗议,才发还给民众。”

    “从此,人们便不再信任由国王控制的“伦敦塔”,转而把手中的金银币存放在伦敦的金匠铺里代为保管,金匠铺会收取一定的保管费,并开具一张纸质的存款票据,储户拿着这张收据就可以随时到金匠铺兑取金银币。”

    “这种收据,实际上是储户和金匠铺主人之间的私人合同,没有法律效力,纯靠储户对金匠铺的信任。”

    “金匠铺主人会对收据做了一个副本备份,这样就能防止在兑取时发生纠纷,当收据的持有人来兑取金银币时,金匠铺主人可翻开备份资料,找到收据持有人的线索。”

    “此外,如果一张收据对应的金匠铺,在当地储户中拥有非常好的声誉和诚信,那么这张收据就较容易流转给愿意接受它的人。。”

    “到了17世纪下半叶(1650年以后),伦敦金匠铺逐渐发展成为了专职的吸收存款、发放贷款、发行存款票据(银行券)、开设支票账户的金融服务机构,慢慢在民间有了自己的专属名称金匠银行(goldihban)。”

    “金匠铺的主人,也变成了金匠银行家(goldihbaner)。”

    “当时,由于越来越多的金银币存放在金匠铺里,金匠铺主人便开创性地找到一个新的发财之道~”

    “他们将一小部分的金银币留下来,以供储户兑取,然后将一大部分的金银币以高利率贷款出去,形成放贷业务,并以此获利。”

    “由于放贷业务带来了丰厚的利润,金匠铺商人便想吸引更多的储户把金银币存进来,以进一步扩大贷款业务。。”

    “于是他们决定向储户不再收取保管费,而是支付一定的利息,慢慢形成了与现代银行类似的吸收存款业务。”

    “当储户将金银币贮存进来时,金匠铺就会给其开具一个存款票据,这就是最早的银行券,也是最早的信用货币雏形。”

    “存款票据和以前的收据一样,都是兑取金银币的信用凭证。”

    “不过不同的是,存款票据有利息,收据是无息的。”

    大卫伸手拿起茶杯抿了一口,歪头看向小秘书玛姬,故意放缓了语速说道。

    “在这些金匠银行(goldihban)划分好了各自地盘,准备垄断本地银行业的时候。。”

    “1694年,英格兰银行成立了。”

    “英王威廉三世,在英格兰银行成立的特许状上写到~英格兰银行的成立,是为促进英国人民的公共利益。”

    “他支持成立英格兰银行最初目的,是想帮助王室政府筹集战争资金。。”

    “英格兰银行成立时,向公众公开募集到的120万英镑全都借给了王室政府,利息率8,并获得了同等数额的银行券发行权。”

    “这120万英镑既是英格兰银行的全部资本,也是出资股东对王室政府的债权。”

    “所以最初的英格兰银行券,实质上就是王室政府通过英格兰银行发行的一种国债。”

    “不过在当时,任何一种银行券都不是法定货币,它是否被人们接受取决于人们的信任态度,而不是强制的法律规定。”

    “同样地,任一银行券都可能出现无法兑付的情况,而一旦无法兑付,储户只能自认损失。”

    “但是~”

    “英格兰银行的成立,是由议会批准+国王支持的,相较于其它金匠银行券更具公信力~”

    “因为当时一些金匠银行家,为谋私利而经常出现不考虑储户财产安全、金银币投机、高利率放贷等行为,经常受到人们指责。。”

    “所以英格兰银行券发行不久后,很快便在伦敦地区形成良好的信誉基础。。”

    “而那些原本对英格兰银行怀有敌意的伦敦金匠银行或私人银行,慢慢发现在英格兰银行开设账户对自己也非常方便,便也纷纷放弃发行自己的票据,改用了英格兰银行券。”

    “1725年,英格兰银行开始尝试部分印刷有固定面值的银行券,最低面值20英镑,其他面值以10英镑累加递增,如30和40英镑,最高为90英镑。”

    “英格兰银行还首次公布了金属货币与银行券,1英镑20先令240便士。”

    “也正是在这个时期,伦敦的私人银行开始形成规模性,且集中在伦敦的伦巴第街(金融城)。。”

    “伦敦的货币(银行券)市场也是在这一时期形成,伦巴第街是当时货币市场的代名词。”

    “伦敦私人银行业的发展,带动着非伦敦地区各地方私人银行业的发展,也带动着非伦敦地区银行券的尝试和推广。”

    “1750年以前,英国只有极少数的几家郡县级地方私人银行。”

    “到了1810年,全英国地方私人银行的数量,已经超过了700家。。”

    大卫再次故意提高了一些声音,语气加重的说道。
    第(2/3)页